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
衛福部logo

:::

保全醫療體系,完備醫療量能

字型大小:

緣由

從國際COVID-19疫情曲線可以發現疾病傳播相當快速,而且確診個案體內病毒清除所需的時間也比較長。為了避免大量病患湧入醫療院所,造成醫療資源短缺、醫護工作超載,進而導致病患無法獲得合適醫療協助、確診個案致死率攀升,相關防護物資及作業流程的不足,更會增添醫療人員染疫風險,陷入醫療體系崩壞的惡性循懷。因此,我國針對醫療院所進行超前部署,針對不同社區感染情境以及醫護人員、病人、陪(探)病親友,訂定完善周延的醫院整備及緊急應變計畫。

保全醫療體系,完備醫療量能


決策措施(強化醫院整備與因應)

一、充足醫療人力:

(一)全體醫事人員執業執照更新期限逕予展延6個月。
(二)專科醫師及專科護理師更新期限展延1年。
(三)減少影響醫事人員重返醫院執業之時程。
(四)暫停各類評鑑。
(五)動員護理專業防疫支援,協助解決民眾居家檢疫問題,並支援機場邊境檢疫作業。
(六)擴大實施遠距醫療。

二、擴大收治病患(規劃四階段整備策略):

(一)收治於隔離醫院、應變醫院之負壓隔離病房。
(二)擴大設置專責病房:要求急救責任醫院規劃獨立區域單人一室收治。
(三)啟動指定應變醫院:專責收治COVID-19確診患者之網區應變醫院或縣市應變醫院內病床須全面清空。

(四)規劃集中隔離場所: 徵用適當場所一人一室收治已無積極治療需要或輕症確診個案。

三、強化醫院感控

(一)保全醫療體系相關人力:

1.強化醫院感控措施,落實門禁管制、外包人員管理及分艙分流措施。
2.落實人員健康管理:

(1)陪/探病者:訂有陪病及探病之管理原則或標準作業程序。
(2)醫療機構工作人員:

  1. 每日應進行體溫量測及身體狀況監測,並留有相關健康紀錄及人力備援計畫;工作人員發燒時(耳溫超過38℃),應禁止上班。
  2. 工作人員清楚個人防護裝備(PPE)使用時機與正確穿脫方式。
  3. 提供工作人員(含照顧服務員與清潔人員)適當諮商服務與關懷。
  4. 針對各項會議訂有管理規則,以避免發生院內群聚感染。
  5. 發布「醫療機構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外包人員管理指引」。

3.要求醫院規劃設置專責病房,以一人一室收治疑似個案為原則,並規劃適當動線,且固定照護團隊及工作人員(含清潔人員、傳送人員及照顧服務員),且不能有陪病人員,降低院內感染風險。
4.要求各醫院提出分艙、分流計畫,降低院內群聚感染風險及可能衝擊,重點如下:

(1)訂有門診、急診、住院就醫病人分流機制及動線規劃。
(2)於出入口、掛號櫃檯、急診、門診及重要節點等,提供酒精乾洗手,利用健保卡或身份證查詢民眾入境資料。
(3)設有發燒篩檢站或防疫特別門診。
(4)規劃如何發現風險個案及後續分流措施,以及安排風險個案於負壓或單獨診間與檢查室接受診療,並針對風險個案之檢驗檢查訂有特殊流程及清潔消毒作業。

5.依風險分級(如:TOCC、肺炎樣態等)進行分流分艙安置住院病人。
6.訂定應變計畫並辦理相關教育訓練:

(1)依工作人員特性辦理相關教育訓練及宣導最新疫情訊息。
(2)訂有疫情應變計畫(含院內群聚事件),並辦理實地或桌上演練。
(3)因應疫情修訂員工用餐之管理規範,落實購物區或商店街之管理規範。
(4)訂有服務降載計畫及持續營運計畫。

7.擴大工作人員採檢:

(1)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的工作人員請假規則,鼓勵有症狀者主動就醫,並給予有症狀者及須採檢者病假。
(2)工作人員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,且醫師認為需採檢進行SARS-CoV-2檢驗者,應接受採檢;符合前揭採檢者,未使用退燒藥情形下,超過24小時體溫正常、呼吸道症狀緩解,且連續2次(採檢間隔至少24小時)呼吸道檢體檢驗結果呈現陰性,始可恢復上班。

(二)落實病人及探病親友分流:

1.訂定COVID-19病人住院分流分艙及雙向轉診原則,建立重度及輕度病人雙向轉診網絡。
2.落實訪客管制,除有下列情形者外,禁止探視(病),陪病者(含照顧服務員)以1名為限:

(1)病人實施手術、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醫療作業之需要。
(2)急診、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,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。
(3)其他應醫療機構要求或同意者。

圖1醫療應變整備十大策略

長照機構應變整備八大策略

  • 發布日期:109-05-14
  • 更新日期:112-03-28
  • 發布單位:醫事司
  • 點閱次數:
回頁首